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9章 贞观之治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听完玄武门之变的来龙去脉,大唐贞观时期的老百姓一个个神色复杂。

    原来他们的皇上经历了这么多,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心狠手辣,而是被逼无奈。

    之前他们得知皇上弑兄杀弟夺取皇位,心中隐隐有些愤懑。

    虽说他们对那时皇上的卓越军功充满敬佩,但怎么也掩盖不了皇上手足相残的事实。

    尽管皇上下令全国老百姓不许议论玄武门之变,但依旧阻止不了他们对皇上的不满。

    但是现在他们听了主播详细的讲述,才发现他们皇上也是有苦衷的。

    毕竟到了那個地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在那种被逼入绝境的情况下,他们皇上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情有可原的。

    当即就有无数老百姓发弹幕表示对李世民的理解支持。

    李世民看到天幕上铺天盖地的弹幕,全都是对他的支持,此刻心中深受感动,眼眶泛红。

    他还以为主播讲述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大唐天下臣民会对他口诛笔伐。

    可万万没想到,出乎他预料的,居然全都是对他发动政变的理解。

    这一刻,他无比欣慰,心中沉重的枷锁终于放下。

    要知道,自从他发动玄武门之变后,他心中压力山大。

    他不愿意提及这段往事,也害怕老百姓非议他。

    但现在,天下老百姓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他也终于可以摆脱心理负担。

    此时此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勤政爱民,让大唐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提到唐太宗李世民,就不得不说贞观之治。”

    “也正因为李世民开创的贞观盛世,才使得李世民的名声如日中天,成为各朝各代皇帝的榜样。”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称帝,改元贞观。”

    “下面主播给大家重点说一说贞观之治,看看李世民都做了哪些政绩。”

    “登基之后的李世民面临的是因隋末战乱而百废待兴的大唐王朝,如何开创贞观之治,重整破碎不堪的大唐山河便成当务之急。”

    “李世民善于纳贤由来已久,早在武德四年,身为秦王的李世民就创办了文学馆,广泛搜罗贤才文士。”

    “馆中集有十八学士,既有以诗赋文章名世的虞世南、褚亮、许敬宗等,又有以经史学问著称的孔颖达、陆德明、姚思廉等,还包括了极富政治军事才干的房玄龄、杜如晦、杜淹等人。”

    “十八学士组成了李世民的智囊团,不仅帮助他成功夺取皇位,而且成为日后贞观之治的核心人员。”

    “然而,从秦府到皇宫,李世民此时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朝廷环境,这险峻的局面来自当时朝廷中的三种人。”

    “有人知道是哪三种人吗”

    主播的互动取得的效果不错,很快就有人在弹幕上进行了解答。

    李治一种是高祖皇帝时期的旧臣,这些人都出身于关陇贵族,或者是山东士族。

    关陇门阀的思想的特点就是保守,特别是对老百姓有一种畏惧的情绪。

    最后他的父皇重用这些关陇门阀,给他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花费了他好大气力去打压他们。

    赵匡胤第二种就是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他的这些部下。

    要说李世民那个时候的幕僚,一个个名气都很大。

    尤其是其中一个最有名的人物,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的房玄龄。

    不过这些人才虽然善于出谋划策,但是他们对当时整个社会的情况不是很了解。

    朱元璋第三种人就是来自民间的力量,特别是那些跟随李世民参加起义的山东地区的势力。

    也正因如此,这些人对山东地区的情况很了解。

    尤其是玄武门之变的动乱结束后,对他们的情况也是了如指掌。

    所以说,他们能够非常正确的分析形势,给李世民提出宝贵的意见。

    “没错,三位帝王说的很对,李世民当时面对的正是这三种人。”

    “面对复杂的局势,李世民如何让这三类出身不同的人为其所用”

    “在李世民登基后不久,他下令召见一位大臣,这位大臣正是玄武门事变中,坚定站在太子李建成一边,并为其出谋划策的魏征。”

    “李世民严厉地质问魏征,为何要离间他们三兄弟。”

    “魏征却神色自若地说,太子要是早听我的,就不会有今天的杀身大祸了。”

    “大臣们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然而李世民却很欣赏魏征的率真,理解他的忠其所事。”

    “不但不再追究旧怨,而且马上重用魏征。”

    “感激于李世民的知遇之恩,魏征从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世民听取了魏征的建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于是贞观年间形成了兼听纳谏的良好风气。”

    “除魏征外,当时经常进谏的大臣还有王珪、戴胄、马周、张玄素等人,以及他的妻子长孙皇后。”

    “甚至在隋炀帝时以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而闻名的封德彝,也有多次进谏的记录。”

    “李世民在位二十多年,进谏的官员多达三十余人。”

    “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达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于改进朝政,帮助唐李世民施行正确的决策起到巨大的作用。”

    李世民朕身为帝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深刻的明白,帝王其实有欲望,是非常有可能危害国家的。

    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要是不兼听纳谏,反而独裁专断,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那么必然会影响朝廷的决策,很有可能会导致决策的失误,严重的会让国家处于危险的境地。

    历代那些听不进谏言的帝王已经给了他深刻的教训,因此他必须积极吸取这些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他非常感激魏征的直言纳谏,让他能够时刻审视自己,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

    他之所以重用魏征,对魏征那么看重,积极采纳魏征的谏言。

    全在于魏征懂得治国理论,懂得历史的经验教训,也了解社会的现状。

    这样一个谏臣是站得高,看得远的。

    魏征在治国方针方面的制定,在帮助他做一个英明君主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武装夺取皇权两个月后,这一天清晨,都城长安异常热闹,文武百官从四面八方涌向玄武门。”

    “他们要来参加李世民亲自主持的题为自古理政得失的辩论,力图找到一条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

    “然而辩论一开始,便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两派意见。”

    “然而,如何让百姓安定下来,进行大治呢”

    “李世民希望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李世民不禁自问,为何曾经繁荣富强的大隋王朝,不到四十年就土崩瓦解”

    “他总结隋炀帝灭亡的三大原因一是大兴土木、广治宫室,二是搜罗美女、淫乐无度,三是东征西讨、穷兵黩武。”

    “李世民惊叹于那些在隋朝盛世中创造奇迹的民众,在随后的战乱中,爆发了如此巨大的威力,让隋朝政权土崩瓦解。”

    “这些让他对国与民、君与民的关系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

    封德彝实现天下大治,要继续实行高压政策。

    他作为山东士族的代表,自然要为他们这些士族发声。

    人心坏了,老百姓民心坏了,唯有实施高压政策才行。

    在隋末的动荡之中,他们山东士族是受打击的对象。

    现在他们好不容易站起来了,必须要反攻倒算。

    魏征大乱之后民心思治,就像一个人渴久了,喝什么都是甜的,饿久了吃什么都香一样。长期经过战乱的百姓,他们希望能够安定下来,过稳定的生活,过安定的日子。

    他作为普通地主阶级出身的官僚,代表着山东豪杰的利益。

    他们是从瓦岗寨一路走过来的,也是反隋的一股力量,最了解山东河北地区老百姓的动向。

    他深刻的明白,老百姓要的是安稳的日子。

    “为了不重蹈隋朝覆辙,李世民和大臣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治国。”

    “在李世民眼里,百姓如同水,君主如同船,君民一体,休戚与共。”

    “当君主的,如果通过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必然会引发政权的颠覆。”

    “正是知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李世民反复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在这种理念之下,李世民定下了抚民以静的策略,形成了一整套以民为本的思想。”

    “李世民将这些思想转化为一系列具体政策,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才得以步步展开。”

    “而君臣论治的主要内容,则记录在李世民时期史官吴兢所撰贞观政要一书中,被后人传颂。”

    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朕要是不施仁政,必然会被老百姓覆灭。

    他清楚的明白一个道理,身为帝王必须要警醒的道理。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之而不用,诚可畏也。

    这句话是他从隋朝灭亡得出的一个教训,时刻警醒着他。

    皇帝不过是老百姓因为你有道才推选出来的,可如果你要是无道,老百姓就可以立马推你下去,就正如隋炀帝的下场一般。

    “一个清明社会的出现,必须以法治作为前提,而且保证执法的公平性。”

    “李世民登基一开始,便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武德律,制定贞观律。”

    “后来,长孙无忌又组织十九位大臣与法律专家为唐律作注,完成唐律疏议三十卷,对后来的封建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

    “完备的法律条文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执法。”

    “对此,李世民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亲戚故友、王公大臣概不能外。”

    “贞观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因违反军令而被李靖治罪,后免死改判发配边疆。”

    “有人上书,请求念其为秦王府旧臣予以宽大。”

    “但李世民没有念及旧情,驳回上书,维持原判。”

    “李世民认为赦免了他,便开了侥幸之路,有功的人很多,赦免他,其他人也会轻于犯法。”

    “皇帝以身作则,执法如山。”

    “在朕即天下的时代,还有哪个皇帝敢于像李世民这样,把自己关进权力的笼子里呢也只有李世民可以做到。”

    朱元璋咱的大明律也是参考大唐律制定出来的。

    他之所以参考大唐的律法,除了大唐本身强大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唐太宗和他一样,也是以民为本,把老百姓看得很重。

    唐朝的律法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最前面的除了关于皇宫皇帝这一类的规定之外,首先就是对官员的一些规定。

    而像盗贼什么的,和老百姓有关系的,以前镇压老百姓的那些条例都在大唐律的后面。

    这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律法首先是监管官吏的。

    一旦做了官,就要遵守法律,也要按照法律法规去办好分内的事情。

    他的理念和李世民一样,首先官员做好了分内之事,才能去管理老百姓。

    “法治的另一面是教化,李世民多次强调,执法要慎刑宽刑,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贞观五年,他将死刑的终审权收归朝廷。”

    “而且对复审有了明确规定,以增加纠正冤假错案的机会。”

    “第二年,李世民亲自审问囚犯,当他看到死刑犯即将被处死时。”

    “心中顿生怜悯,便下令释放回家,约定来年秋季回来接受处决。”

    “又令全国所有死囚一律释放,让他们在期限之前来京师集合。”

    “第二年秋天期限到时,没有人督促,没有人组织,头一年释放的总共390名死囚,居然一个不少全部按时到达集合。”

    “李世民十分感动,下令全部赦免。”

    “贞观年间,每年正月二十一日这天,长安城万人空巷。”

    “这一天,皇帝脱去龙袍,换上短衣便鞋,他要亲自下田耕种,以表示对农桑的重视。”

    “这种景象,在古代数不清的封建帝王中并不多见,而李世民就是其中的一位。”

    “贞观三年,唐太宗下令恢复被废弃数百年之久的藉田仪式。”

    “百姓惊骇之余,无不欢呼雀跃。”

    贞观时期的老百姓对于李世民无不感恩戴德,碰上一个对农桑重视的君主是他们这些老百姓的福气。

    在他们的印象中,当今皇上从来不在农忙的时候征发徭役,或者是兵役。

    最被他们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就是关于太子要实行冠礼。

    一般太子想要进行成年礼仪式,那就必须调集府兵来充当仪仗队。

    但这个时候正好是春耕,皇上为了不耽误春耕,为了不影响老百姓种地,就没有去调集农民来充当仪仗,而是选择把冠礼往后推延了。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足以说明他们的皇上对农桑的重视。

    “在农业社会,粮食丰收与否与水利建设息息相关。”

    “都江堰的建成,促成天府之国的千年富庶与稳定。”

    “一次洪水或一次大旱,就可以致百姓颗粒无收。”

    “而且可能造成社会动荡,政权动摇。”

    “为了加强水利建设,李世民大力整顿治水机构。”

    “贞观年间,仅新唐书记载的大型水利工程就达27个。”

    “为解决扬州旱灾修建的扬州勾城塘水利工程,灌溉农田八百余顷,从此扬州连年丰收。”

    “沧州疏通无棣河、长芦河、漳河及衡河,从此无复水害。”

    “贞观七年,夏州朔方开延化渠,引乌水入库狄泽。”

    “贞观十年,汴州陈留开观音坡,灌田百顷,给粮食大丰收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即便是现在的农民,无论长江南北,还依然享用着贞观年间的水利成果。”

    主播每说到一个州郡,当地的老百姓就对李世民满怀敬意。

    正是因为有当今皇上兴修水利,他们才能取得年年的大丰收,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

    在皇上没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