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

    那位神秘失踪眼下正被老李苦苦追寻的马文,有一个幸福的童年。马文的祖祖辈辈都是做官的,他爷爷是前清的翰林,进了民国之后,没事可做,在家赋闲当名士,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哄孙子上。

    马文出生不久,便和母亲分开,请了奶妈,抱到老爷子身边去抚养。老爷子第一等的重男轻女,说是双胞胎只能养活一个,因此从小就不喜欢孙女儿马昭。马文是马家的小祖宗,长房长孙,老爷子宠着,上上下下都众星捧月,不敢不拿他当个宝贝对待。

    老爷子的正室是阿弥陀佛的老好人。老爷子向来是宠姨太太的,那姨太太老了,便和老爷子一起宠马文。小孩子宠起来是没有底的,姨太太对马文事必躬亲,比对自己后来的亲孙子还亲。她原先对马文好,可能只是出于讨老太爷好,弄到临了,真搞出感情来了,一天见不到小马文,就想得不得了。上上下下都以马文为中心,姨太太更是挟马文以令诸侯,和谁作对,便让才几岁的小马文出面。

    马文于是从小就成了大宅里的魔头。他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和任何人作对,无论是对奶妈,对佣人,还是对叔叔和婶婶,他想恶作剧就恶作剧。除了老太爷和姨太太,没人真心喜欢他,大家实际上都恨他,小马文自己心里也有数,别人越讨厌他,他越是要和人捣蛋。

    马文五岁的时候,就喜欢站在门口吐唾沫。他像个小木桩似的站在那,谁走过时,都毫不客气地往人身上吐一口。这样的游戏他可以没完没了地进行下去,他可以十分耐心地守在那,一等就是大半天。人们不敢到老太爷那里去告状,只好绕着走。马文从小就表现出一种和常人不一样的思维。他喜怒无常,天生地不通情达理。人们都没办法知道怎样才能讨他的好。他毫无表情地站在门口,谁和他招呼也不理。有时候,他好像很高兴的,有人想过去逗逗他,他突然一口浓唾沫便飞了出来。

    姨太太肆无忌惮地怂恿着马文的恶习。马文的奶妈刚开始年年都要换,因为姨太太认为奶妈只有在生孩子的那一年奶水才好。马文吃人乳一直吃到六岁,并因此养成了一个怪毛病,天天晚上睡觉时,非要摸着奶妈的硕大的乳房才能入睡,即使断了奶也是这样。

    马文的叔叔和婶婶看不惯对马文的太娇宠,找了借口搬出去住。婶婶生的儿子比马文小四岁,她是自己喂奶的,高兴时逗马文玩,喂他几口奶吃吃。姨太太吃准了婶婶是想借此讨老太爷的好,无事生非,硬搞出了一大堆不愉快。以后又为抢奶妈大闹一场。婶婶自己奶了一段时候孩子,想想同样是孙子,马文能一个接一个地换奶妈,她干吗要替家里省下这笔开销,于是也找了个奶妈回来。

    这个奶妈是婶婶的远亲,长得人高马大,一看就是奶水足得不得了。姨太太便在老太爷耳朵边吹风,说婶婶的小孩还小,用不了那么多奶水,倒不如和马文的奶妈换一换。老太爷一听有道理,也不管儿媳妇心里乐意不乐意,吃饭桌上就宣布了他的决定,老太爷说:“这事就这么定下来好了,我说换就换。”

    婶婶嘀咕说,老太爷也太偏心了。

    姨太太说,也太斤斤计较,不就是换一个奶妈,有什么偏心不偏心的。

    婶婶白了姨太太一眼,姨太太只当没看见。

    姨太太把婶婶的话传给老太爷听,老太爷不允许商量地说:“说我偏心,今天我就要偏一次心。”

    婶婶怎么受得了这种委屈,大哭了一场,一定要闹着搬出去住。老太爷想自己的话竟然不管用了,气得差点中风。老太爷一卧床,别人只好赶紧顺着他,换奶妈就换奶妈。婶婶重新找了个奶妈,又托人在外面找了所房子,果真搬出去住了。姨太太本来就容不得二房的媳妇,婶婶一搬走,正好遂了她的心愿。

    那位人高马大的奶妈一直到抗战爆发,马文随父母去内地,才和她分开。她是马文的最后一任奶妈,也是照顾他最长久的一个女人。这是一个很不幸的人,她在怀孕的时候,丈夫便去当兵了,此后一直生死未卜,自己的儿子给婆婆带了,她只能把所有的母爱都给了马文,马文使得她在马家享有特殊的地位。她也因此对马文就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马文的童年,和这位奶妈硕大的乳房分不开。漫漫长夜,马文在奶妈的怀里安然入睡,他的手紧捧着奶妈的乳房,就好像抱着一个大枕头。

    2

    马昭却是在国外度过了她的童年。九岁那一年,她随着出国深造衣锦还乡的父母回到了老家,和她的孪生哥哥马文刚见面,就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在国外待了许多年,和外国女佣朝夕相处,马昭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见了老爷子,做儿子的为了讨多年不见的老人喜欢,让马昭给爷爷说几句德国话助助兴。马昭兴冲冲地说了,她娘在一旁当翻译,一家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老爷子说:“嗯,是不错,赶明儿我们小文文大一些,爷爷也让你去留洋,也像小昭一样,说一口洋鬼子的话。”

    马文在一旁不乐意了,说;“我才不做洋鬼子呢。”

    老爷子说:“好,有志气,我们小文不做洋鬼子。”

    马文瞪了马昭一眼,马昭也不服气,还了一个白眼。

    老爷子说:“小文文,见了你爹你娘,也不叫一声?”

    马文扭头就要走,众人连忙拦住。老爷子又说:“随他随他,谁叫你们一出去,就是这么多年,难怪连儿子都不肯认你们了,唉,这就叫报应。”

    儿子媳妇拿出一样样礼物孝敬老人,自然都是稀奇古怪的洋货,大家在旁边看得眼花缭乱,赞不绝口。每个人都有一份,姨太太见自己的礼物显然不及大太太,嘴上不好说什么,心里便是一阵阵酸,也不知道她在马文的耳朵边说了句什么,马文走出去没几秒钟,又窜了回来,跑到马昭面前,挑衅地连声叫她“小洋鬼子”

    马昭那时候的中国话远没有德国话说得流畅,知道马文是在骂她,脸憋得通红,找不出合适的字眼来还击。姨太太冷眼看着笑话,故意不出来劝。马文一时得了意,看见马昭的眼泪都要急出来了,骂得更起劲:“小洋鬼子放洋屁,拉洋屎,撒洋尿。”颠来倒去都是这几句。马昭叫他骂急了,也说了一句什么,马文一口唾沫吐了过去。马昭于是作势要打他,她的小手刚举起来,马文朝她脸上就是一记极响的耳光,马昭立刻放开嗓子嚎起来。

    做娘的赶紧放下手上正在分配的礼物,跑过来干涉,刚说了马文几句,老爷子就发话了:“我看见了,这是小昭不好,是你先动手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再说,你是个丫头,动起手来,哪有你的便宜呢?”

    姨太太笑着对马昭说:“你爷爷说的对,你怎么打得过他呢?”

    大家明知道是马文不对,又都知道老爷子放纵和娇宠马文,在一旁不敢插嘴。马昭受了这么大的委屈,自然也不肯就此作罢,放开了喉咙,越哭越伤心。做娘的想,不管怎么说,马文也是自己儿子,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对他的孪生妹妹这样蛮横,过去拉着他的手,好言好语地和他说道理,让他给妹妹认个错。

    老爷子见了,说:“小文文,你也有点不好,好男不跟女斗,你怎么能和你妹妹打架。算了算了,认什么错呀,这一点点小事,不要没完没了。”

    到了晚上大家一起用餐,马文按老规矩坐在爷爷身边。那马昭在国外用惯了刀叉,用筷子根本夹不起来东西。没办法,只好换上一把银调羹。老爷子摇头说:“这国外究竟有什么好的,你们看,在国外待了这么几年,弄得连饭都不会吃了,再过几年,还不忘了祖宗?”

    马文见马昭用上了银调羹,嚷着也要,而且指定非要马昭的那把。众人横哄竖骗,马文毫无商量的余地。老爷子看看孙子有些太不像话,在儿子媳妇面前的行为也实在有些过分,板着脸说了他几句。马文于是赌气不吃饭,急得大家又连忙哄连忙劝。老爷子见孙子不吃饭,自己也赌气不吃了。这一来,更乱,好好的一顿团圆饭,立刻变得很不愉快。姨太太冷言冷语地在一旁煽风点火。马文的父亲是个孝子,没好办法,只好哄女儿把银调羹让给马文,又叫仆人赶快再去拿一把新的银调羹来。总算又拿了一把银调羹来,马昭当然不肯轻易让步。终于让了步,做父亲的忙不迭地拿着那把银调羹,讨好地献给儿子。马文接过银调羹,看也不看,便把它往地上一扔。

    3

    少年马文活得不像童年时代那么自由自在。在学校里必须受老师的管教。他在家是一个蛮不讲理的混世魔王,横行霸道,想怎么邪就怎么邪。在学校里读书就不一样,学校有学校的章程,想邪也邪不了。老师自有治他的办法,马文试着反抗了几次,很快发现自己不是对手,于是只好老实巴交地成了个受气的孩子。

    马文和马昭最早并不在一个班上,和马文不一样,马昭自小学习好,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抗战以后,马文马昭跟着逃难去内地,两个人开始在一个班上念书。这两个孩子在一个班上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马文在学校里成绩非但不好,而且打架又打不过别人,骂也骂不过别人,结果只好干脆窝囊到底,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整天受人欺负。

    老爷子也跟着逃到了内地,艰难时世,家里的仆人一减再减,过日子过不习惯,怎么样都觉得别扭,第二年便一命呜呼。姨太太知道马文的父母不喜欢她,极识相地没敢跟到内地去。马文少了个有力的保护人,越来越走下坡路,渐渐从称王称霸欺负妹妹,发展到不断地被马昭欺负。马昭动不动就告他的刁状。马文作业没做好,作业没缴,小测验得了低分,被老师教训了,被同学打了骂了,欺负女同学,或是被女同学羞辱了,不管什么样的事情,马昭都毫不客气地替他一一汇报。

    马文所有的过错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的父母面前。他成了一个不断问祸的坏孩子,一个智力上有些问题的低能儿。他和马昭在家庭中的地位颠倒了过来,所处的优势都没有了,好事都让马昭占了,他只能处处受气。

    马昭成了少年马文最痛恨的敌人。她是他一切不幸的根源,是剥夺他的幸福的灾星,是现存世界上最坏的人。一段时间内,马文最迫切的愿望,是让马昭得一场永远治不好的病。他希望马昭因为这场病把命送掉,他希望她从此再也管不了他的事,他一直在等待这样的机会到来。

    有一次,他们班上有个同学,得了猩红热住医院。这在当时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老师特地在课堂上宣布,要同学们不要和得猩红热的同学接触,以免被传染。马文故意一次次去看那位同学,故意把马昭最喜欢的一本书,借给那位得猩红热的同学看。他的用心很险恶,希望自己的妹妹马昭也传染上猩红热。

    结果传染上猩红热的是马文自己。马文的父母都是有名气的医生,一遍遍地责怪儿子不该不听老师的话。马文祸不单行,传染上猩红热以后,他同时还腹泻拉肚子。碰到这种情况,医生便让家长控制他的饮食,结果作为照顾病人的好吃的东西,统统只能给马文的仇敌马昭吃。内地生活困难,得一次病能开开荤,吃些好东西也值得,马文偷鸡不着蚀把米,因此更加仇恨马昭。

    一直熬到了考大学,马文才真正地出了一口恶气。多少年来,他总是不如马昭,到考大学时,他虽然平时成绩不太好,却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自己喜欢的畜牧专业。反过来,一向自视甚高,是班上的高材生的马昭,进了高中以后,成绩反而越来越走下坡路,尽管她父母觉得她考大学不成问题,偏偏她自己不争气,连最蹩脚的大学都没考上。

    马昭不甘心,很花气力地准备了一年,再考,还是没考上。还是不甘心,还考,临了终于还是没能考上。

    这一年,是1949年,马文马昭的父母随着国民党去了台湾。马文没跟着去,他刚考上大学。马昭也没去,她还不死心,想留在大陆继续考大学。

    4

    青年马文曾有过一段非常辉煌的时刻。他最初的理想只是到内蒙的大草原去放牧,他想象着自己骑着骏马,奔驰在一望无际的绿颜色的世界里。读畜牧专业的马文成了班上的学习尖子,他变成了一个刻苦用功的好学生。他的好学和钻研精神,终于被在学校任教的苏联专家看中了,指名要他留校当助教。苏联专家的话在当时一言九鼎,不仅绝对管用,而且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前程。学校立刻就拍板把他留下,不久,又决定派他去苏联留学深造,出国的日子已定了下来,说走就要走的。

    一帆风顺踌躇满志的马文,就在这节骨眼上,看中了比他低几届的一个女学生。这个漂亮的女学生姓叶,大眼睛,白皮细肉,有一张不肯饶人的厉害嘴。爱情不合时宜地从天而降,姓叶的女学生使马文神魂颠倒,朝思梦想,他一生的命运就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马文开始义无反顾地给姓叶的女学生写情书。他仿佛又回到了肆无忌惮的童年,想怎么任性就怎么任性。姓叶的女学生好像天生就应该属于他,他忘乎所以,顾不上自己究竟会不会闹笑话。第一封信寄出去的当天,他便开始起草第二封信。他买了一大叠的信纸信封,而且为了表示心诚,特地买了一支新钢笔。一切都是从全新的开始,一张白纸,初次使用的钢笔和新打开的墨水瓶。

    他不是那种热爱文学的青年人,平时没看过什么名着。写信对他来说实在是种磨难,遣词造句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写了撕撕了写,爱情的神奇力量害得他整夜睡不着觉。信发出去以后,他为自己的信写得没有文采感到懊恼,于是不顾三七二十一接着再写,写完了再寄。想象中的好句子,总是在信寄出去的时候才冒出来,马文几乎毫无例外地立刻陷于懊恼之中。

    接二连三越来越不像话的去写信,使姓叶的女学生大为恼火,她先是怎么也搞不清究竟谁在这么疯狂地给她写信。到后来好不容易对上了号,她把陆续寄来的信,原封不动地放在抽屉里,决定不理睬马文。她相信脸皮最厚的男人寄出去顶多十封信,便会知难而退偃旗息鼓。她相信自己已经表现出了足够的冷淡,相信马文很快就会明白自己对他根本无情无义,很快就会知难而退,识相地死了心。她毕竟还是个学生,不想让她的年轻的老师面子上太不好看。

    然而马文显然误会了不回信的意思,他顽固地坚信,对方不回信,是一种对他们之间的那种关系的默认。不回信不是拒绝,恰恰相反,只是一种对爱情浓度的测验。深沉的爱情有一大堆充满甜言蜜语的情书才有趣,好事多磨,礼多人不怪,油多菜不坏,马文陶醉在写情书的乐趣中。他开始狂热地阅读19世纪的法国和俄国爱情小说,他在那些经典小说上大段大段地摘抄。在秋雨连绵的日子里,他甚至尝试着写普希金式的爱情诗。

    太多的信像雪片一样源源不断,姓叶的女学生越来越恼火,她决定不顾闹笑话和马文公开地谈一谈。谈话的地点就约在食堂门口,她气鼓鼓地站在那儿,横眉冷对面红耳赤,等着马文向她走过去。马文的勇气已经在太多的情书中消失殆尽。不仅仅是勇气,就连爱本身也在情书中全抒发掉了,远远地看见热恋中的心上人,他首先产生的情感没有一丝的爱意,却是惊恐万分的惧怕,他的腿肚子打颤,浑身的肌肉抽筋,犹豫着不敢上前,食堂门口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家都用一种好奇的眼光,看着马文心目中那位朝思暮想的正愤怒着的女学生。马文的心口仿佛有人在咚咚擂鼓,一种大祸即将临头的不祥预感油然而生。

    “喂,”他的心上人十分气愤地对他喊了一声。

    马文站在那发呆,知道是在叫他,知道事情不妙。

    “喂,你过来!”

    许多人不知道姓叶的女学生是在招呼谁。大家依然呆呆地看着热闹,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怒气冲冲,人越聚越多。目光不约而同地从姓叶的姑娘脸上,转移到马文的脸上。

    马文掉头就走,落荒而逃。

    “马文,你别走,有种你别走!”姓叶的女学生直呼其名,她让他别溜。

    然而众目睽睽之下,马文跑得更快。

    姓叶的女学生脸涨得通红,奋不顾身地向他追了过去。她没想到马文这么懦弱,这么无耻,这么没有男子汉气。转眼之间,马文便没有了踪影。

    发生在食堂门口的这一幕,成了本年度学校里到处传播的最大新闻。马文不光彩的表现,令她的心上人愤怒至极,她饭也不想吃了,扭着头就往宿舍跑,跑到了宿舍里,她打开抽屉,把厚厚一叠的情书,一古脑地塞进一只旅行包,然后拎着那只像充足了气的旅行包去系办公室,当着目瞪口呆正准备下班的系主任的面,拉开旅行包的拉链,倒拎着,用劲往下抖,抖了好半天,情书开始像雪片一样往下落,落了一地,把她的鞋子都淹没了。

    5

    失恋的马文变得有些精神失常,系里不得不考虑延缓他的出国日期。他继续写那些热情洋溢的情书,然而现在写好以后,再也没有胆量将信寄出去。爱情对于他来说,只是不可抗拒的一种惯性,只是泡在酒精瓶里的胚胎标本。他在信中信誓旦旦柔情蜜意,把自己的未来说得头头是道,在日常生活中却更加稀里糊涂,做什么事都出差错。事实上,他对是否去苏联留学早已没有兴趣。

    马文成了真正的懦夫,他再也没有勇气面对心上人那双明亮的大眼睛。一切都变得十分荒唐可笑,他随时随地地小心翼翼,就怕在路上,怕在一个什么特定的环境里,一下子遇上那位姓叶的女学生。他从害怕她,发展到害怕所有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女孩子格格格的笑声老是让他情不自禁地一阵阵发抖。

    姓叶的女孩子终于到了毕业的时刻,马文又一次觉得自己义不容辞地应该成为她的保护神,他觉得她毫无意外地应该留校,应该永远地和她待在一起。他为了这事整夜地睡不着觉,隐隐约约总感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有一段时间里马文非常恍惚,他弄不明白姓叶的女学生究竟是留校了,还是已经分配去了外地。毕业的学生开始陆陆续续地为离校做准备。校门口不断地出现那些托运行李的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们兴高采烈,三五成群,一路走,一路说着什么。马文的心情一会儿松弛一会儿紧张。他徒劳地跟在那些他认为是毕业生的学生后面,徒劳地想听一些有关姓叶的女学生的事。一天上午,他突然决定不顾冒昧地找系领导谈话。

    系领导感到很意外,这位领导刚从地方上调来,专门负责系里的行政杂务,他对马文的做法很不高兴。马文追求女学生已经在学校里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系领导明确无误地告诉马文,姓叶的女学生已定下来分配去北京。他希望马文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恋爱态度,就算是单相思,也必须有一个适当的分寸,分寸感是永远不能放弃的一个东西。爱不能一厢情愿,也不能忘乎所以,更不能强迫。系领导对马文似乎早就有了一肚子意见,马文自投罗网地去找他,正好撞在了枪口上。他闲着没事,逮着了一个好机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教训了马文一顿。

    悲哀万分的马文怀着惆怅的心情,躲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里,一边舔着自己的伤口,一边无可奈何地目送心上人满怀喜悦地离去。他感到世界已经到了末日,地球很可能立刻爆炸。值得庆幸的是,即使在这最最悲痛的日子里,马文也从来没想过轻生,他并不是那种为了爱情能够牺牲生命的人。他只是非常想得到一样东西,可是最后却没有得到。马文几乎是毫不犹豫地进行了一场能量转换,把强烈的爱,立刻统统转变成了同样强烈程度的恨。

    马文把所有的仇恨,都集中在了那位系领导身上。他认定是系领导棒打鸳鸯,别有用心地拆散了他和心上人之间的最后联系。仇恨这字眼用在马文身上绝无半点夸张。他和系领导成了冤家对头,路上相遇时,开会时,他总是虎视眈眈怒目而视。

    系领导不得不找机会和马文促膝倾谈,那是在一次欢迎教师给领导提意见的会议上,会议休息期间,一会议室的人都在自顾自地聊天,系领导走到了马文身边,坐了下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心平气和地向他咨询,想知道马文对自己究竟有什么误会之处。“我们有必要好好地谈一下,你一定在什么地方对我有意见,你尽管说出来好了,”系领导笑着鼓励说“年轻人嘛,不要把什么事都放在心上。”

    马文扭过头去不理睬系领导,系领导摸出香烟来,很大方地散发给周围的人抽。他非常诚恳地说:“我就知道你对我有些什么意见,这不奇怪吗,在业务上,我是外行,应该好好跟你们学学。”

    马文突然喃喃地说:“你不是人!”系领导的脸色当时就不好看,他仍然不失身份地笑着,看了看周围的人“马文怎么这么大的脾气?”

    “你滚开!”马文硬邦邦的又是一句。

    系领导说:“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地谈谈?”

    “谈个狗屁。”

    系领导说:“马文,你今天是怎么了?”

    “我怎么了,”仿佛火山爆发,马文用一种向来不属于他的腔调说“我要你死,我就要你死!”

    6

    马文成了系里面一个很讨人嫌的角色,随着中苏关系的改变,一度十分欣赏马文的苏联专家回了国。反右派的斗争开始了,系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