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洛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甸甸

    法不孤起,仗缘而立。

    如果我不认识郑会芳,那么至今,洛阳对我来说仍然是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此刻,当我撰写这篇游记的时候,距离从洛阳回来已经10余天了,感觉整个人都没有完全从洛阳回来,洛阳像似恋人一般,把我的魂勾留住了。我是真的爱洛阳,真的爱!

    1995年,我在台湾出版了安世高大师传一书,这位安世高是汉朝时伊朗国的国王,但他不爱王位,把国王的位置让给了他的叔叔,而他自己却一路东游,来到了当时的中国洛阳,就在白马寺里翻译佛经,他被称为“佛经汉译第一人”我把他的一生行状写成一部书,在台湾出版后,我就想到洛阳的白马寺去看一看,亲自体会一下安世高度过后半生的寺院环境。尽管有一个愿望,但一直没有达成,也许是机缘未到吧。

    2008年,我在上海参加了某公司举办的培训班,为期三个模块,即三个月内有三次课程,每次是五天。就在那个培训班上,我与会芳相识了,并且同住一个房间。接下来的两个月,会芳先我而到,她已经开好房间了,然后电话告诉我说,房间订好了,让我继续跟她同住,我很感动,感动于她的真诚,感动于她的热心,感动于她对我的一切好!同住的每一个晚上,她几乎都会跟我说话,或者听我说话,不厌其烦地听我说话,都凌晨了,她还一个劲地要我说话,如同妹妹跟姐姐似的,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事,这情景让我一直忘不掉。在今生,我还没有过这样的先例,但会芳就这样走进我的生命,让我存留着这一抹难得的美好回忆。

    那三个月的时间很短,但我与会芳结下了长长的情义。自那以后,她曾经带着先生张战利、姐姐以及朋友来到杭州,我们一起到杭州喝茶的最佳处——永福寺喝茶,然后又到著名的龙井村吃农家菜。那家店里,有我的朋友阿平,他是个来自贵州农村的小伙子,在那店里打工。他多才多艺,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舞蹈,各种舞都会跳,又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民族乐器如葫芦丝、笙等,甚至随便从树上摘下来的叶子都能吹奏出美好的音乐。那天,我们边吃饭,边看阿平穿着民族的服装表演,非常美好,这一幕至今难忘。

    会芳他们回去后,几乎年年,她都请我去洛阳作客,我也几乎年年都答应去洛阳,去看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可年年都错过了,不是事儿多,就是怕独自远行,家里人不放心,就这么拖着,一拖就是五个年头!2012年年底,我就收到会芳给我的短信,让我一定要去参加2013年的牡丹花会。从此以后,她就开始倒计时,隔几天,给我一个短信:莲姐,离洛阳牡丹花会还有几个月几天。直到最后一个月,她几乎是隔天或天天发短信给我。这份真情令我动容,我若今年再不去,连我自己都觉得不仗义了,我一定前去洛阳赴她这个牡丹花之约!最后,我的侄女娜娜看我一个人去挺孤单的,便答应陪同我前往,让我家人好放心。娜娜心善,陪同我遂了“洛阳行”之大愿,感恩不尽!

    定下了时间,2013年4月15—18日,买好了火车票,15日下午17:34分。我早早去火车站取了票,坐在边上的肯德基里等着娜娜从单位赶来。这些天正逢n7h9禽流感盛行,故我们只吃了与鸡无关的一些食物,然后上了火车。买到的车票是硬卧,我在下铺,娜娜在上铺。上车时,仍是白天,我们就坐在下铺聊天,我的正对面坐着的是一位洛阳的大姐,因儿子在杭州工作,故常往来于杭州与洛阳之间,对车上的事情很清楚,她说这趟车到了郑州之后,直接开到洛阳去的,故不需要另外买车票的。而我们早就预买了从郑州到洛阳的动车票。听说这趟到郑州的列车老要晚点,故从郑州到洛阳的票往后挪了近两个小时,我们这趟车到郑州的正常时间是翌日早晨7:15分,而我们买的从郑州到洛阳的票是九点。洛阳大姐说这趟车可以直接开到洛阳,我们的心一下子就定了下来,不需要奔波的感觉是很好的。那晚,我们就在车上睡了一夜,我这人到哪儿都没关系,只要能躺下来,都会睡着,而且睡得很好。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六点多了,洛阳大姐已经在吃快速面了。起来洗漱完毕,我与娜娜吃了早餐,不多久就到了郑州车站,这时候只有7:30分左右。晚点的点数相差不多。洛阳大姐说等下我们要从卧铺转到硬座去,然后补票。列车员让我们出得列车,从站台走到另外的车厢去,原以为很空的,没想到一下子进来许多人,他们都买了票,有座位的。弄到最后,我们都没位置了。我与娜娜看看时间还早,就决定坐郑州到洛阳的动车。我们俩转到了另一个站台,等待着动车的到来。九点的动车,坐到洛阳龙门一个小时不到,感觉只过了一忽儿。出站台,战利与会芳两夫妻已经在等候了,几年不见,他们俩一个更漂亮了,一个更帅了,岁月并没有从他们脸上留下什么痕迹,倒是让我感觉到他们身上的正能量比以往增强了,心里欢喜。车到他们家,把行李放下。坐着聊了会儿天,就到他们家附近的一家餐馆吃中饭,接下来的行程安排差不多都已定好了,几个名胜景点是必到的,如白马寺、龙门石窟、少林寺等,另外,洛阳的牡丹花是断然少不了要看的,洛阳水席是少不了要吃的。以下就将观看过的几个景点以及吃过的洛阳水席作一点简单的介绍,写一点自己的观(尝)后感。

    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

    到洛阳的当天,用过午餐后,我们就驱车去白马寺。一路上的心情无法形容,感觉是去赴一个早就说好的约定,感觉汉朝时的安世高就住在白马寺里,似乎正煮着茶等我前去品茗。

    中原气象,确乎与众不同。一个寺院居然造得跟皇宫似的,寺前建有类似于“金水桥”那样的桥梁,寺门前塑有白马,使得白马寺显得相当庄严。站在白马旁边,寺院门前,我们留了影,不说到此一游,而是真的来过,用心体会过,用情浸润过。

    白马寺距离洛阳城东12公里处,北依邙山,南接洛水,系中国佛教之发源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已历1900余年历史。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称为“释源”、“祖庭”成为中国第一古刹,同时也是世界著名之伽蓝。整座寺院座北朝南,总面积达200余亩,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其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点)。

    对于白马寺的来历,源于汉明帝刘庄的一个梦:“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于是,明帝派了大臣蔡愔、秦景出使天竺(今印度)求取佛经。历年经月之后,蔡愔、秦景不辱使命,取回了佛经,并与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回洛阳,藏经于鸿胪寺,并进行翻译工作。为了使佛经的翻译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明帝于次年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建一寺,因佛经是白马驮来的,故名此寺为白马寺,白马驮经的故事流传甚广。寺之本义是官署,因摄摩腾、竺法兰是外宾,为示礼节,仍称新居为寺,自此佛教建筑全都称寺。

    不依国主,则佛事不立,确然信矣。明帝的一个梦,居然成就了后来一系列佛教事业,此何幸耶!

    白马寺建立后,经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迅猛。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因皇室崇佛之风盛行,上有所好,下必从之,故洛阳一带无不大兴佛寺,北魏时的洛阳“招提栉比,定塔骈罗”佛教妙景极一时之盛!北魏的杨炫之撰写了洛阳伽蓝记一书,他用生动华丽的语言摹写了洛阳1000余所寺院中重要的40座寺塔园林,并将其中的寺院通过各种手法描绘得壮丽华美,灵秀动人,使人如临其境,领略到了北魏佛教盛时的繁荣景象,看到当时社会崇佛是何等之热烈,当时佛教建筑艺术之高超,已经达到了惊人之地步。北魏时建造的洛阳永宁寺塔,是现今有遗迹可考的中国最早的佛塔之一,但凡提到中国建筑史,无不以它作为一个典型例子。至今仅存塔基,所幸洛阳伽蓝记对它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有一个疑问:汉朝的安世高明明在洛阳的白马寺翻译佛经的,可是,白马寺的介绍里偏偏没有他,不知何故?暂存一疑,留待以后再释。

    历朝经代,白马寺屡毁屡建,但寺址从未变动过。七世纪下叶,唐武则天时,寺主僧薛怀义受到武则天的宠爱,寺院盛极一时,寺僧多达千余人。然经唐代的安史之乱与会昌法难之后,白马寺首当其冲,受到极大的毁损,面目皆非,正如唐诗中所说的那样:“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宋朝时,白马寺得以重建,其规模超过前朝“鼎新伟构”“更类天宫”如今的白马寺之建制奠定于16世纪上叶明嘉靖时和17世纪清康熙时重修的“白马禅林”1961年,白马寺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之后,对它的重视与保护不可谓不力,以至于达到目前这种规模:占地面积40000平米,百余间殿堂成汉地佛寺比较典型的纵轴式布局,主要建筑位于南北中线上。山门内之两侧各有一座石碑,东侧的洛阳白马寺祖庭记碑,系元代高僧文才撰写,文采斐然,书法飘逸,堪可一观。过歇山式天王殿,进得大佛殿,只见释迦牟尼佛端坐莲台,右手拈花,面带微笑。文殊、普贤两位菩萨不列坐,迦叶、阿难两位弟子旁立,背后有两位天女随侍。左右高悬钟鼓,幔帐垂挂,香案上五供齐备,案台前薄团排列,整个殿宇看起来庄严肃穆,如临灵山法会,释迦拈花,迦叶微笑,拈花一笑之禅境仿佛再现,当时如同亲临灵山胜会,好不欣喜!

    我早就知道“白马钟声”为洛阳八景之一,果见白马寺大佛殿之东南角有一口明铸铁钟,据说重达2500公斤,上镌铭文: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灵。感觉这口钟就是度人的法具了,真想上去敲上一敲,但寺院敲钟是不能随便乱敲的,只得按捺住冲动,望着钟楼的钟,想像着自己已经上去敲过了。

    大佛殿之后是大雄宝殿,供奉着三世佛: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当然三世佛有横三世佛、竖三世佛之称,此为赘述。大雄宝殿内的两侧分列十八罗汉,别小看这些罗汉造像,它们是元代用夹纻干漆造像工艺塑造而成,相当稀有。夹纻干漆造像之法,主要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裹裱,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此种夹纻干漆造像,历史悠久,盛于隋唐,宋后则渐渐失传,存世造像极为罕见,故此寺的十八罗汉像就显得更加难得与珍贵了。

    白马寺最后面的佛殿是毗卢阁,此阁初建于唐朝,筑于清凉台上。清凉台由青砖砌成,高近七米,长约九米,宽约三米。毗卢阁内供释迦牟尼的清净法身毗卢佛,旁立文殊、普贤两位菩萨。阁后壁镶有石碑,上刻四十二章经。毗卢阁重檐歇山,飞翼挑角;阁台上毗卢阁与周围建筑,自成格局,构成一小型庭院,院中一泓池水,莲花朵朵,古柏数株,蓊蓊郁郁,清爽宜人;从台下望去,整座庭院若悬空中。清初释如琇曾撰联道:“台洒法雨柏翻风果有清凉气象,阁显山光池吞月混是毗卢法身”坐在清凉台上,我觉得此时适合诵读一首诗,即河南商丘的黄灏先生游白马寺有得:

    昔从白马助开宗,始解人间物象空。

    接引殿消辛苦泪,清凉台少脂粉风。

    穿梭惟见腹肥大,鱼贯难知运塞通。

    谁识二僧真境界,慈悲教与佛相同。

    不曾想到的是,唐朝宰相狄仁杰的墓居然就在寺内!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号德英,系唐朝武周时的著名宰相,此人刚正廉明,执法甚严,以身护法,颇享盛名。他担任大理丞时,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审理了无数错假冤案,并举荐了不少好官员,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干练官员,时有“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之说,但他并不以此为忤,说:“举贤为国,非为私也”他所推举的皆是唐朝中兴之臣,朝中政风为之大变。狄仁杰是出名的敢于犯颜直谏者,力劝武则天续立唐嗣,武则天接纳了,唐祚得以维系。狄公一生,可以说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功臣。故将其墓地择在白马寺内,那是最好不过的了,朝他鞠上三躬,以表敬意。

    过此墓,欲去拜谒齐云塔。早就得知此塔有名,原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此塔为方形密檐式砖塔,边长7。8米,身高35米,上下共达13层。每层南边开一拱门,可以登临眺望。塔檐翘角挂有风铃,风过处,铃声叮噹,清脆悦耳,胜过天籁,此为一绝。千百年来,洛阳流传着一句话:洛阳有座齐云塔,离天只有一丈八。

    洛阳的白马寺创下了国内许多“之最”粗粗地数一数就有十大之最:

    1。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

    2。中国第一古塔——齐云塔

    3。中国第一次西天取经——永平求法

    4。最早来华传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禅居于白马寺

    5。最早传入中国的梵文佛经——贝叶经

    6。中国第一译经道场——白马寺之清凉台

    7。第一部汉文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译于白马寺

    8。第一部汉文佛律——僧袛戒心译于白马寺

    9。第一座传戒道场——白马寺

    10。第一个汉人出家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

    历代文人雅士爱游白马寺,游过之后,定会留下诗句。唐朝的王昌龄有诗曰:

    明月欠古寺,林外登高楼。

    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

    古人咏白马寺者众,今人亦有咏白马寺的,我最为钟爱的是网名为烟绿指冷所作的白马寺赋,因通赋辞情并美,行文大气,游过白马寺,不读此赋,实乃人生一憾,故不愿独乐,随录全文以享同好:

    中华释源,大乘祖庭。白马驮藏,高塔齐云。法海出谈禅之悟,浮屠来贝叶之经。开般若之慈坛,归航彼岸;延殿宇之香烟,供养至尊。宝铎和风,有天女而散花;莲台演法,见洛水之霞明。增利乐之福慧,培庄严之善根。起正道而合德,知大觉而有情。叩之而甘露普降,祈之而洪钟长鸣。斗拱华盖,奉卧玉之佛;飞檐挑角,列听法之星。

    伽蓝寒暑,凌春露而共秋霜;沙门感梦,弥雾蔼而并玄黄。十古兴衰,莲台永壮;百代更替,佛法益昌。永平求法兮,摄摩腾寒风而驱雁;丹阳受道兮,徐州牧锦采而金装。佛法宏而钟磬濯耳;云霞散而舍利生光。尚仁慈兮,佛道流通之渐;贵无为兮,宫中立祠之昌。颖川受戒,佛仪戒僧之凛凛;陈思读经,般若道行之茫茫。安贫乐之道,捐王位之荣。繁会竞山中之影,招提写天上之章。四谛弘法,堂宇藏天宫之妙;五戒收心,经函放日月之光。

    丝竹悠扬兮僧侣唱,梵声飘渺兮袈裟收。金桂飘香兮,韵沉三秋之静;高楼掩日兮,荫蔽万古之幽。承星月兮福田之所,鉴古今兮圣教之瓯。青牛漫说于函谷;白马亲从于天岫。烟波浩渺兮,荷一笠苍月;世事交替兮,笑万载春秋。登高望远兮,叹洛阳之恢宏;颔首思今兮,感风流之人物;掩卷祈新兮,窥江湖之明媚;执笔忧下兮,惜几番之飘流。

    名刹经风雨,青山卧白云。大兴土木兮,灵台遍立;任听出家兮,释主齐君。太宗立刹设译场,武周跑马关山门。修而毁,亡而葺;兴而废,败而尊。虔诚者丹心可鉴,玩赏者意气方陈。拜佛坛兮清杂念;洞佛偈兮涤俗尘。万像森罗兮通冥府,众生普渡兮指迷津。

      故游洛阳古都,可赏牡丹之华贵,龙门之伟奇,不可不赏白马寺之雄浑壮美。遣兴抒怀,歌诗一首。诗曰:

    千年古刹笼氤氲,白马悲风疑似真?墓冷腾兰双圣魄,台空武后旧靴痕。

    佛堂幽寂禅声动,云塔孤高洛水巡。烟雨几番凌胜迹,菩提依旧了无尘!

    游完白马寺之后,本应该前去洛阳牡丹园观赏牡丹的,然因白马寺内遍植牡丹,各色花朵齐齐开放,红色的、白色的、粉色的、紫色的、暗红色的、黑牡丹等品种众多,花朵大且硕,且正是盛开时节,遂将原本计划中前往洛阳牡丹园的行程取消了。不过,在此,仍将洛阳牡丹园这一课补上。此园位于洛阳王城大道、机场路与310国道交叉口,交通相当便捷。洛阳牡丹园所在区域系洛阳牡丹之原生地,是隋朝西苑、唐朝神都园之旧址,是我国最早的牡丹种植区。而宋、而明、而清、而民国、直到建国,此区域均是牡丹品种园。北宋时的董氏西园就在牡丹园内。明朝崇祯年间,洛阳名士李献廷在董氏西园旧址上建起李氏花园,名重一时,成为清朝乃至民国时期洛阳最大的牡丹园。建国后这里先后被改名为郊区苗圃牡丹品种园、国家牡丹品种基因库。2003年3月,由国家林业局批准为“洛阳国家牡丹园”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牡丹观赏区。国家牡丹园浓缩了源远流长的洛阳牡丹文化,传承了千古名园的地域文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届知名人士、国际友人曾来牡丹园赏花。原国家领导人彭冲亲笔为本园题写园名。园中的千年凤丹林,乃是宋朝董氏西园和明清李家花园之遗物,其中的一株“千年牡丹王”系隋朝西苑遗物,堪称洛阳牡丹之“活化石”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洛阳牡丹的栽培始于隋代,唐代是其鼎盛时期,到了宋朝,就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了。人们形容洛阳牡丹往往会用“焦骨芳容,富丽端庄”等词语,他花均以本名,唯有牡丹独言花,故有“花中之王”的美称。历代文人歌咏牡丹的诗篇叠出不穷,其中尤以唐代诗人刘禹锡赏牡丹一诗最为出名,诗曰: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文人们爱用牡丹比喻绝色女子,更用牡丹形容富贵荣华。宋代的欧阳修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可见得,牡丹在他心目中的份量!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这座古老然又焕发出新生命的城市——洛阳,在我眼里,气象万千,雍容大度,国色天香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牡丹花,更有那历朝帝都凝聚而成的人文积淀。

    夜游龙门石窟,如入佛国

    中国有四大石窟最为有名: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

    四大石窟中,我只去过敦煌石窟,那是1999年,人们疯传世界末日到来的那天,但我那天在敦煌,压根儿不知道那天满世界的人在疯传末日的事情。我只倾情于石窟艺术的欣赏,从这个洞窟进去出来,又从另一个石窟进去出来,感觉是从一个朝代出来进入到另一个朝代,季节是也是从夏天到秋天,一忽儿热,一忽儿冷。穿梭在时光隧道之中,世界末日的感觉一丝丝都感受不到。佛教有云:万法唯心,信然!

    此次去洛阳,龙门石窟是必造之所。之前我在网上看过游客们的评价,说去龙门,最好是去观夜景,否则,等于白去。我对此说法存着半信半疑之态度,总觉得,世界万物,其面目于白昼,于夜晚,定然会有所区别,但总不至于相差太大,即便有差异,恐怕也只是灯光的效果吧。

    那天,游完白马寺,赏完寺内的牡丹花之后,在寺外的购物点逛了一逛,我买了一个核桃木制作的“福”字工艺品,另外,还买了不同花色的牡丹花种子。战利、会芳夫妇觉得时间尚早,便领着我与娜娜到了龙门石窟。感觉坐上车没说了几外句,就到了龙门石窟的停车站。下得车来,才发现此处风景独好,居然在中原大地的马路上,植满了依依的杨柳,这让我一时间颇感恍惚,此处何处?怎会有身处江南的感觉?这里的杨柳与江南的不同,柳条儿较硬,在风中飘拂,感觉不柔美,当然这是当初的感受,渐渐地,我看到了与江南相同的柳树,一样儿的随风拂柳,一样儿的婀娜多姿!

    这种感觉是很有意思的,我原先的想象中,中原地区的风景应该是灰蒙蒙的,苍茫茫的,植物都长得不好,不绿,不媚,不柔。而其实,我错了,当我一踏入洛阳城,就知道我的感觉错了,整个洛阳新城的绿化出奇地好,跟江南的园林相仿佛。当我说出这个想法时,战利说,这里的许多植物均来自南方,如江浙沪一带。难怪!真好!处处是江南,处处是园林!

    从停车场下来,我们坐观光车到景区。下车后,一路步行过去。一条伊河,自上而下如同一条白练,流下来流下来,河两岸分别是龙门山与香山。龙门石窟就位于龙门山上,此处距离洛阳城南12公里。不来不知道,来了吓一跳,原来,这里的石窟历史与规模均出乎意料之外,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自北魏至晚唐的400余年间,古代匠师们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长宽各30米。到了北宋,石窟佛像已达100000余尊,窟龛2300余个。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何以会如此著名?源于此处的石质十分优良,适宜雕刻,雕刻匠们纷纷择此地而塑佛像。站在伊河岸边,看着龙门山上星罗棋布的石窟眼,简直如同一座座密集的蜂房!在龙门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了60%,其他朝代仅占10%。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是卢舍那大佛,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座只有2厘米,堪称微雕。

    龙门石窟与皇家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祈福而造像之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行为、文化、宗教的综合体现。可以想象,在北魏乃至隋唐,举国崇佛的现象已经到了无以复加之地步。但凡大至国家,小至家庭,均可以在此造像以祈福。

    最值得一提的是奉先寺这幅艺术杰作,尤其是中间那尊高大的卢舍那大佛之雕像,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佛有三身: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与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即大日如来,是中道之理体,法身处于常寂光净土;卢舍那佛是报身佛,有“光明遍照”之意,又作“净满”报身处于实报庄严土;应身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了,表示随缘教化,度脱众生而现的佛身,特指释迦牟尼佛的生身。

    奉先寺的卢舍那佛雕,实可谓佛雕艺术品中之精美绝伦者。此窟开凿于唐高宗初年,咸享三年(672),皇后武则天施脂粉钱两万贯而雕刻,于上元二年(675)功成,长宽各30余米,气势宏大,规制不凡,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的佛像雕刻艺术之特点,体态丰润,面额饱满,头上发纹呈波浪形,两耳下垂,双眉如月,目光俯视,面部表情安详宁静,温婉动人。衣纹线条简朴无华,却显得异常圣洁。有人评价此尊佛像说:“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奉先寺除了卢舍那大佛外,两侧有其弟子迦叶与阿难以及胁侍菩萨、力士、天王等的雕像,应该说这是一组雕像群,有的雕像慈眉善目,有的雕像虔诚有加,有的面目狰狞,有的咄咄逼人,这些形象各异的造像,愈加衬托出卢舍那大佛的慈祥与圣洁,使得这一艺术形象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更令人难忘的是夜观这座大佛。记得那天游完整座龙门石窟,时间还不算太晚,大约在六点左右。是打道回府,还是观看夜间圣景?战利、会芳两夫妻的态度相当坚决,坐等夜色降临,定要观看完龙门夜景再回家。步行通过伊河桥到达对岸,正对着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处,有一个很大的平台,那是观看夜景最佳的地方。我们就坐在那个平台的椅子上,静静地看着太阳落下山头,慢慢地体会到夜岚一点点地渗透到伊河两岸的山色中、水光里。夜幕降临,那是相当神圣的一刻,以前很少有这样的经历,静静地等待夜色的降临,静静地等待华灯初放,静静地等待黑暗替代了明亮,静静地看着山色、水色、天地之色都慢慢地进入恍惚的奇妙境界中去。

    夜色完完全全地吞噬了光明。渐渐地,对面的卢舍那大佛却一点点地亮了起来,先是朦胧的,模糊的,慢慢地,佛像清晰了起来,不但清晰了,而且还穿起了衣服,红色的,甚至连脸色都变红润了,好神奇呵!我们的心一下子激动起来,没想到夜景中的佛像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原以为,灯光往佛像上打,至多使佛像变得明亮清晰,如此而已,不曾想,效果却是如此惊人与不可思议。今夕何夕?整个人恍兮惚兮,出入佛国。

    据有关部门介绍,龙门石窟夜景的开发,前后经过3年多时间的认证,总投资480万元。整个景区共设大小灯近3000盏,最大功率者达2500瓦,最小功率者达7。2瓦,整个灯带长度为5370米,龙门山被灯光点缀得无比华美,无比夺目。这是采用十分先进的智能网络技术,在遵守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基础上,以自然环境为依托,集中运用各式各样的现代灯光技术,把龙门石窟的夜间景观作了彻底的诠释与烘托,使得这一石窟在国内众多的石窟艺术中脱颖而出,魅力非凡。同时,为了活跃氛围,伊河中会出现9组27朵大型莲花灯,微风荡漾在伊河上,莲花灯随波飘荡,散发出别样的神韵。更令人称奇的是,站在龙门山对面观看整座灯光中的龙门山,简直就是一座卧着的观音菩萨,她的一半身子在岸上,一半身子在水中,头朝北且戴着高冠,双手合十,盘腿坐于莲花宝座上,眉眼分明,形象逼真,倒映在伊河中,庄严慈祥,让人无不起敬仰膜拜之心。

    龙门石窟除了奉先寺之外,另有几个著名的洞窟,如宾阳洞、古阳洞、摩崖三佛龛万佛洞、莲花洞、药方洞、老龙洞、惠简洞、看经寺等,此不一一赘述。

    这里想提一下香山寺与白园,尽管这两处当时因时间太晚、工作人员已下班而未能前去观看,但我仍然从一些史料中了解到了这两个地方的大致情状。

    香山寺与龙门石窟西山窟区隔河相望,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唐垂拱三年(687),有一印度高僧地婆诃罗圆寂于此,为便于安置他的遗骸,遂重建此寺。天授元年(690)武则天称帝于洛阳,敕名此寺为“香山寺”并拨款重建,使得该寺气象恢宏,寺阁巍巍,殿宇凌云,觉得武则天喜爱,她常于此寺的石楼坐朝,留有“香山赋诗夺锦袍”之佳话。宋代的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十一中记载:“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夺锦袍赐之”唐代是诗国,诗风甚盛,武则天本人亦颇爱诗,更爱才,对胜出者“赐以锦袍”锦袍虽算不得贵重奖品,然却荣誉至高,又是武则天牵头搞的诗会,那就更不用说了。当时的左史东方虬作了一诗:“春雪满空来,触处如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诗是好诗,武则天觉得不错,遂将锦袍赐给了他。谁知东方虬落座未稳,其他诗人逐一诗成,大家争相诵阅,一致认为宋之问的七言诗水平远高于东方虬,在众人的力荐之下,武则天不便拂逆大家的心意,只得将已经赐给东方虬的锦袍转赐给宋之问。如此一来,宋之问是高兴了,可东方虬则难堪了,已经到手的锦袍转眼间到了他人手里,其难堪之情状可想而知。然不管怎么样,这桩事情成了一段佳话传至如今,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这件事,仍不失为一件雅事。武则天有水准!

    唐大和六年(832),白居易当了河南尹,曾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亲撰修香山寺记,开篇即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可见,香山在他的眼里是十分诱人的,他自号“香山居士”欣慕佛教的同时,还搜集了5000多卷佛经藏入寺中。他还是“香山九老”之一员,他退养山林之后,寄情于山水,更常住于香山寺内,于74岁高龄,与遗老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6人先是结成了“尚齿七老人会”后来,又有百岁老人李元爽、95岁的禅师如满加入,号称“香山九老”

    白居易住在寺内,吟风赏月,慕恋清幽,曾作香山寺二绝,是其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其一

    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其二

    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

    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做此山僧。

    白居易在此所作的800首诗汇集12卷,名曰:白氏洛中集,藏于香山寺藏经堂内。会昌六年(846),白居易于洛阳履道里私第去世,家人遵嘱将其葬于香山寺附近如满法师塔之侧。

    如今的香山上有白园胜景,园内建筑古朴典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曲径通幽,是游览的好去处。他的墓园,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园内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诗书屋等10余处。白园内的诗廊非常有特色,共立石38块,由国内名家书写,行、草、篆、隶齐全,既可以欣赏白居易的名作,又可以领略书法艺术之美。日本书法廊是为中日书法交流而建,多为当代日本书法名家之作,于2000年3月建对外开放。

    之后,而宋、而元、而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